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lián)網三網融合。作為光明日報的一名記者,我對三網融合的關注已經有三四年的時間。從2007年開始,我先后跟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信部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的領導和專家們多次赴山西調研,在光明日報上先后發(fā)表過《山西:國內首次打破三網融合的障礙》、《三網融合:破除門戶之見是關鍵》,今天,我把過去的采訪做一下整理。
為什么此時提出加快推進三網融合
什么是三網融合?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表述是: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lián)網融合發(fā)展。
專家們理解,三網融合指的是原先獨立設計運營的電信網、互聯(lián)網和廣播電視網趨于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換句話說,實行三網融合,不用再建太多的信息基礎設施,利用一根光纜,便可以讓用戶打電話、上網、看電視。
三網融合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叭W融合在國家規(guī)劃中已經提了10多年!敝醒胝哐芯渴腋敝魅梧嵭铝⒋饲霸诮邮芪也稍L時曾記得很清楚,“九五”、“十五”、“十一五”三個規(guī)劃中都提出過三網融合。“十一五”規(guī)劃中這樣寫道: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lián)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
但是,當時電信網隸屬于電信部門,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中國鐵通、中國衛(wèi)通六家運營商都在經營電話或互聯(lián)網業(yè)務。廣電系統(tǒng)負責經營有線電視業(yè)務,有的地方也在經營互聯(lián)網業(yè)務。通信網也能傳送有線電視,但苦于沒有節(jié)目來源。廣電系統(tǒng)具備用戶接入和視頻節(jié)目方面的優(yōu)勢,但苦于沒有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雙方不能相互進入,體制障礙成為三網融合最大的難題,這也是為什么多年來三網融合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的原因所在。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識到推進三網融合的重要性。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實現三網互聯(lián)互通、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對于促進信息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生產、生活服務需求,拉動國內消費,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目前,我國已基本具備進一步開展三網融合的技術條件、網絡基礎和市場空間,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已進入關鍵時期。要著眼長遠,統(tǒng)籌規(guī)劃,確定合理、先進、適用的技術路線,促進網絡建設、業(yè)務應用、產業(yè)發(fā)展、監(jiān)督管理等各項工作協(xié)調發(fā)展,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三網融合模式。
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了推進三網融合的階段性目標。2010年至2012年重點開展廣電和電信業(yè)務雙向進入試點,探索形成保障三網融合規(guī)范有序開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
其實,早在2005年,山西省便開始進行了三網融合的探索。2009年4月,我在山西農村采訪時發(fā)現,由于技術突破,三網融合的入戶成本大幅降低,已經降至每戶1000-1500元,山西省部分農村地區(qū)已經率先實現了三網融合。
山西從普遍服務引發(fā)三網融合設想
山西在三網融合上的突破是從山西移動承接電信普遍服務義務開始的。2004年,當時的信息產業(yè)部為讓更多的村能通電話,通過分片包干以下派任務的形式給六大運營商分了工。山西農村的電信普遍服務義務落在了中國移動的身上。
2005年,中國移動山西公司從集團爭取到12億元資金,開始建設“村村通電話工程”,到年底,全省4087個偏遠行政村徹底告別不能打電話的歷史,全省村通電話率由2004年的83.9%提升到98.3%。在山西移動的努力下,到2005年底,山西的農村寬帶光纖網已經基本建成。村里接了光纖,基礎設施有了,打電話、上網都不再是難題。
但村民們心里還有一個最大的愿望:在家里能看上有線電視。2005年底,山西有線電視發(fā)展的現狀是:全省31025個行政村還有17057個村莊未通有線電視。廣電部門不是沒想過讓各村通有線電視,但要實現這一目標,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20億元左右的投資。
錢從哪來?
能不能利用現有的光纜資源同時實現這三個夢想?中國移動山西公司總經理高步文想:“我們的光纜已經輻射了全省98%的農村。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送容量足以滿足全省農民打電話、上網、看電視的需要,而且技術難度小、所需投資少!庇谑,高步文大膽提出了將電話網、互聯(lián)網、電視網資源整合重組的設想。
山西三網融合是怎么做的
高步文的這一設想在忻州市首先得到了支持。該市靜樂縣成為三網融合的第一個試點。中國移動山西公司和忻州市廣電局聯(lián)手,以市場為紐帶,采用了分成的模式進行緊密合作。移動公司負責網絡傳輸,廣電部門負責傳送電視節(jié)目,有線電視費由移動公司代收,兩家分成,60%的收益歸移動公司,40%歸廣電部門。三網融合體制上的障礙就這樣被打破了。
隨后,這一模式在朔州應縣獲得創(chuàng)造性應用。長治、晉中等市的部分縣(市)也開始實施三網融合工程。
中國移動山西公司在農村嘗試推行了兩種融合模式:利用自己遍及全省農村的光纜網絡,同時為寬帶上網、IP電話和有線電視業(yè)務提供傳輸通道,實現基于光纜傳輸網的“三網融合”;以寬帶作為多業(yè)務承載平臺,利用數據傳輸網傳輸高清晰電視節(jié)目,利用機頂盒等設備,在一條入戶網線上為用戶實現上網、打電話、看有線電視等多種業(yè)務。
2007年,應縣廣電中心負責人王育文在接受我采訪時曾感慨地說“以前我們老想著自己建設有線電視網,建過兩三次都失敗了,投不起那么多資金。和移動公司合作能更好地發(fā)揮我們的優(yōu)勢。我們愿意這么做,還有一個原因是縣委書記侯新生、縣長王守林在促成縣廣電中心和移動公司合作上態(tài)度堅決!
山西省中陽縣能夠實現三網融合,和縣領導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中陽縣隸屬于呂梁地區(qū),兩山夾一川,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財政不是特別富裕。長期以來,邊遠村莊群眾看電視難、打電話難、上網難的“三難”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農村文化生活單調,信息閉塞,已經成為制約該縣發(fā)展的一個瓶頸。
2008年6月,中陽縣委、縣政府為徹底解決農村信息化“三難”問題,利用廣播信號源和中國移動的技術優(yōu)勢,開始組織實施農村信息化“三網合一”文化建設惠民工程,并將其確定為縣政府當年“九大民心建設工程”之一。
中陽縣的這個“三網合一”工程,簡單講就是將電視、電話、寬帶三種信號通過中國移動的光纜進行傳送,由一根網線送入各農戶。技術路徑明確了,接下來使用費用的問題怎么解決?中陽縣委、政府和中國移動山西公司的領導多次協(xié)商,最后出臺了具體優(yōu)惠政策:縣政府和各村的包聯(lián)企業(yè)、包聯(lián)單位分別為每安裝用戶各補貼現金100元,農民安裝頭兩年只需支付170元的電視直播收視費(不含其他點播收費項目);中國移動山西公司承諾:只要安裝數字有線電視(IPTV),都可享受免初裝費安裝寬帶電話。這些政策,讓中陽的農村老百姓享受到了實惠。
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等領導多次到這些試點的縣和村視察,對三網融合工程給予了高度肯定。
在高步文看來,是社會的需要、政府的推動促成了這項工作。他說:“沒有政府的支持,我們什么也干不成,三網融合的障礙不可能被打破!
體制理順了,中國移動山西公司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投資!皬2005年到2007年,僅對應縣一個縣,我們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資已接近6000萬元!鄙轿饕苿庸靖笨偨浝韰瞧搅⒄f,“2005年,我們投了將近1900萬元,其中,投資700萬元幫助應縣開通了電子政務網,投資1200萬元,為全縣61個偏遠山區(qū)解決了通信問題。”他還介紹說,“2006年,又新增投資4000萬元。投資1360萬元為全縣平川227個行政村解決了傳輸問題;投資2300萬元,啟動了農村有線電視入戶工程,給227個村開通了有線電視!
投了這么多錢,何時能有回報?高步文看的是長遠:“應縣一年只給我們45萬元的網絡租用費,這點回報,啥時候收回成本?政府給我們的最大投資就是政策支持!
三網融合了,接下來便是如何更好地發(fā)揮這一網絡的效用。為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信息化的好處,2005年12月,在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政府新聞辦、山西省精神文明辦主導下,山西移動開始在全省農村投資建設大型農村網絡文化工程,為各村建立網絡文化站。
2007年,我在應縣龍泉村采訪時看到,在村委會提供的幾家平房內,擺放著十多臺電腦,農民們在這里上網搜索、瀏覽信息,得心應手。
在政府不投資一分錢的情況下,靜樂、應縣等地通過三網融合整合資源,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先行者,使當地的農業(yè)發(fā)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三網融合讓農村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靜樂縣五家莊村是位于晉北山區(qū)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曾經道路不通、電話不通。2005年以前,有的運營商出于成本考慮,不愿意投資,互聯(lián)網和有線電視更是遙不可及。2005年底,中國移動山西公司在該村架設了歷史上第一個移動通信基站并開通使用,移動公司通過和廣電部門合作,把通信、互聯(lián)網和有線電視內容全部送到該村,結束了該村信息化荒島的歷史,成功實現了網絡對接和節(jié)目源提供,有線電視可收看43個頻道,圖像質量甚至好于縣城,電話通話質量良好。
榆社縣地處太行山中,屬革命老區(qū),2006年10月以前,該縣有3萬戶農民無法正常收看電視,其中,6000多戶農民收看不到電視,有線電視覆蓋率不足10%,老百姓的業(yè)余生活非?菰铩HW融合工程實施后,這里的老百姓一下能收看到39個電視臺。榆社縣領導提出了“新三通”發(fā)展思路,即在全縣實現村村通電視、村村通移動電話、村村通互聯(lián)網。曹煜說:“早一天實現‘新三通’,老百姓的生活早一天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9年4月,我在中陽縣車鳴峪村劉成虎家采訪時看到,電視機雖然有些陳舊,但是可以收看到中央、省、市、縣的50多套節(jié)目,畫面清晰!坝辛诉@個IPTV,我們可以看本縣的新聞,還可以往回倒著看,方便得很。”劉成虎說。
據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志安介紹,中陽縣目前共有14萬人口,3萬個家庭。截至2009年4月30日,中陽縣已開通4268戶數字有線電視和1537戶寬帶電話和110戶寬帶上網示范戶的建設。這些農民除使用可視通話、上網、IPTV業(yè)務外,同時可使用信息點播,農業(yè)咨詢服務等業(yè)務。
2009年3月17日,忻州市忻府區(qū)合索鄉(xiāng)田家窯村村網掌門人張成亮在“我愛我村”網發(fā)布了一條蘋果供應信息,第二天,大同的客商就和他聯(lián)系上了。3月20日,這位客商買走了28噸蘋果。運城市萬榮縣里望鄉(xiāng)喬薛村掌門黃中澤通過該網站成功售出油桃34噸。
臨猗縣山東莊村被譽為“山西手機第一村”,這個600多人的村子,每年人均棗業(yè)收入超過1萬元,村民隋建國在村里第一個買手機、買電腦、建網頁,使他發(fā)財致富路越走越寬。隋建國深有體會地說:“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市場,信息就是致富的通道!
三網融合不僅使農民在收入上有了變化,在觀念上還發(fā)生了深刻變革。應縣的縣領導說,“三網融合”的實現讓老百姓換了腦子,見了世面,為應縣脫貧致富起到了推動作用,也成為縣委、縣政府工作的動力和助力。
“我們村的農民不僅提前過上了電視、電話、電腦三電一體的生活,思想觀念也更新了,素質也提高了!2009年4月,中陽縣車鳴峪村村長沈海功在接受我采訪時說。
三網融合加快了農村信息化的建設步伐。中國移動山西公司聯(lián)手山西農業(yè)大學實施“大學生進萬村科技信息化普及工程”和“萬名婦女從業(yè)網絡文化站工程”,在全省實施“千兆進鄉(xiāng),百兆進村”的村通寬帶工程。使山西100%鄉(xiāng)鎮(zhèn)通光纜、能上網。
2006年,中國移動山西公司和山西省文化廳合作,通過山西移動的光纖網絡和農村網絡文化站,在山西省的每一個村落實施優(yōu)秀文化資源共享工程,遠程教育、疾病防控信息上報、明星鄉(xiāng)鎮(zhèn)門戶的建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網絡電子業(yè)務等大批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和內容服務在山西農村得到普及應用。
現代遠程教育網的開通,使應縣農村的孩子不離村、不出校就能接受全國名校、名師的優(yōu)質教育。在金城鎮(zhèn)胡寨村小學,記者看到,五年級的學生通過遠程教育網上語文課。一位同學告訴記者:“我們喜歡用電腦上課,這些老師講得好。”一旁指導學生的張永老師說:“通過跟著遠程教育網學習,孩子們的頭腦變得靈活了。同時,老師也可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信息化為加強疾病預防開辟了新途徑。應縣大黃巍鄉(xiāng)衛(wèi)生院醫(yī)生吳仁銀告訴我,由于以前信息不通,疾病預防很難管理,F在村里開通了疾病預防控制系統(tǒng),具備了疾病預防培訓、網絡直報管理和信息發(fā)布等功能,有何疫情可隨時上報。此外,娃娃們的接種情況,在電腦上看得十分清楚,基本上沒有防疫漏洞。“這些系統(tǒng)實現了對防疫的跟蹤,對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吳仁銀說。
村醫(yī)們在這個系統(tǒng)上還開設了一個論壇,有人留言:網絡開通了,真好;信息收到了,真快;預防針打了,真準;素質提高了,真棒。
山西模式有何重要意義
“三網融合,要真正干并不難,關鍵是決心和利益的問題。”2009年4月,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志安在接受我采訪時說,“搞三網融合要以人民的利益為最大利益,部門利益不是不管,而是去調解。我給廣電和電信兩個部門算過一筆賬:偏遠山區(qū)廣電網覆蓋不了,移動公司拿錢,幫廣電實現了貧困縣的村村通電視工程。在中陽縣,廣電網的覆蓋原來只有30%,現在達到了80%,用戶規(guī)模擴大了,收入也提高了。老百姓和各方的矛盾也緩和了,這是多贏的好事!
山西的實踐表明,與中國移動合作,廣電部門不僅沒有丟掉自己的陣地,反而擴大了市場,效益不但沒減少,反而增多了。中陽縣委宣傳部長王金明說:“電視內容的播出管理依然牢牢掌握在廣電手里。”
“山西三網融合的實踐是成功的,已經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在應縣考察后表示,全國三網互不融合的情況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現在,突破的時機已經成熟。山西的模式表明,從下往上走,突破體制上的障礙是行得通的。
如何看待這一模式的重要意義?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認為:“三網各自為政的經營模式造成基礎設施的資源重復建設,還會阻礙新科技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fā),兩相比較,三網融合的優(yōu)勢進一步顯現,為政府減輕了負擔,使農民一步到位享受到了最先進的信息化發(fā)展成果!彼ㄗh組建全國性信息網絡綜合管制機構,推動三網融合,讓企業(yè)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實現資源共享。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企業(yè)所戰(zhàn)略研究室主任馬駿認為,山西在推動三網融合的過程中,政府推動,企業(yè)積極跟進,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從長遠看,也有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是讓農民得到了實惠。山西實現三網融合的方式,是合適的、經濟的,值得提倡。
楊培芳說,三農問題的切入點是信息化。三網融合促進了信息化方面的社會分工,是多贏。在這個領域,農村可以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一步到位,實現跨越式發(fā)展。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所副總工程師何霞認為,三網融合不僅加快了貧困地區(qū)農村信息化建設速度,而且合理配置資源,減輕了農民負擔。山西農村能搞成三網融合,和當地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推進三網融合方面,政府和企業(yè)的利益是一致的,政府主導,三網融合一定能辦成和辦好。
2007年,應縣縣委書記侯新生在接受我采訪時曾感慨道:“對邊遠的貧困山區(qū)來說,只有讓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盡快融入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文明,以三網融合促進農業(yè)縣干部群眾思維方式的轉變,促進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模式的更新,才能推動農村的全面振興,否則是沒有出路的。”
高步文深深感到,三網融合的最大障礙還是門戶之見。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互聯(lián)網是工具,不是消費品,哪個部門都沒有權力剝奪農民使用這個工具。
楊培芳說:“我國農村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情況下,像山西這樣從局部實現突破,意義重大,F在,三網融合目標進一步確定,我相信越來越多的星星之火將會在全國燎原!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