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中心的第一波數字連接以DASS II(數字訪問信號系統)的形式出現,該系統使用數字中繼將PABX或ACD系統連接到電話網絡。
為了連接ACD和PABX系統,一個DPNSS(數字專用網絡信號系統)被用于網絡呼叫中心。
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當數字技術開始成熟時,DASS II系統開始被綜合服務數字網絡(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系統所取代,使用的是Euro-ISDN協議。
隨著這種轉變,“通信協議”--即在呼叫中心系統中實施的一套規(guī)則--來決定信息如何從一個系統發(fā)送到另一個系統。因此,DPNSS協議被QSIG所取代。
上世紀90年代之后,情況進一步發(fā)展,21世紀初出現了IP電話系統。這些系統允許聯絡中心利用SIP協議通過互聯網傳送電話。
但是,隨著計算機電話集成(CTI)系統的引入,事情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在呼叫中心里有一個CTI系統支持并協調電話和電腦之間的對話。

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一張海報,Syntellect(現在是Enghouse Interactive的一部分)CTI系統(來源:Enghouse Interactive)
在1995年晚些時候,BT引入了來電顯示或來電線路識別(CLI),這使得呼叫中心能夠在座席拿起電話之前就識別出哪個客戶在打電話。這個功能使呼叫中心能夠使用創(chuàng)新的呼叫路由策略,并使呼叫方的詳細信息更容易以“屏幕彈出”的方式出現在座席的屏幕上。

看一下愛立信在20世紀90年代是如何宣傳他們的CTI系統的(來源:愛立信)
當“呼叫中心”一詞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時候……
《牛津英語詞典》中“呼叫中心”一詞最早發(fā)表于1983年,在數據通信分類中,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呼叫中心”都是配備了霍尼韋爾智能終端的座席,使他們能夠進行報價并計算給大客戶的折扣。
聲明:版權所有 非合作媒體謝絕轉載